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展览】艺术生涯60年——新雨艺术

<< 返回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 2024/06/01-2024/06/16
开幕式时间: 2024-06-01 10:00:00
策 展 人:
主办单位: 辽宁画院、加拿大艺术家协会
承办单位: 大连市美术家协会、大连中山美术馆
展览场地:1-4号展厅
展览介绍
自言自语


我自幼就喜欢画画,一岁时父亲就过世,从此失去了父爱,母亲带着我和哥哥姐姐住在外公家(大连周水子),身无分文的我们,为了生活,母亲卖掉了仅有的几件首饰,给苏联军官家当保姆(大连驻扎苏军),维持生活。
那时我在母亲工作的诊所后院用木块搭房子、建大桥,用废弃的石膏块在地上画画,一画一玩就是一天,四岁那年母亲带我去外公家,当我进入堂中,迎面看到一幅很大的画,画上两个人,由于时间年久,尘迹斑斑,淡淡的色彩,门上有五颜六色的挂钱随风飘动。门上的门神,门框的对联,香案的供果,香炉白烟缕缕,我望着那画面,虽然看不懂,却在心中泛起隐隐约约想要习画的想法(后来知道那是家谱)。
又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带我去看画展,那是在大连美术馆里看到许勇老师(郑成功收复台湾),这幅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真正意识到一副画可以令人感动,久久不忘,从那一刻起我就立志要成为一名画家。
1964年考入唯一的一所美术学校——辽宁艺术师范(那年鲁迅美术学院不招生)学习两年就赶上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接受了全过程文革战斗的洗礼。接着就是响应毛主席伟大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的大课堂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乡下插队的日子里,虽然失去了绘画的环境和那无法释怀的创作激情,但在心里却无数次的思考着自己艺术人生的走向,在那白天筋疲力尽,夜晚都很少有梦的日子里,我那颗被艺术激荡的心和追求艺术的梦,一直都没有停过,我能听到从心底发出的声音就是:“我要画画!我要创作!”也许是我对艺术的执着,也许是命运的关爱,“中共九大”举国欢庆,我绘制的毛主席像得到政府认可,从此结束了我知识青年生活,走进了辽宁盖县文化馆。
1973年之后,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搞的热火朝天,文化馆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为了赶任务,每天18个小时都在工作,尽管如此,一盏油灯、一支蜡烛,跪在冰凉的炕上,饥肠辘辘,在墙上不停的画画。那草图补得像和尚百衲衣。《丰收歌舞》就这样诞生了,参加了文革之后首次全国画展,并去法国展览,通过历年的全国画展中的许多获奖作品,我艺术生涯的第二个春天到来了。王冠老师每次画展都关注我,我怀着对艺术更高的追求和渴望走进了梦寐以求的辽宁画院。从此,我的创作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我真正的绘画创作之路开始了。搞艺术的人,为寻找到感人的素材可以不惜生命去探索和冒险。我喜欢只身一人去体验生活,在那辽阔无垠的空间中,去感受大自然对我心灵的抨击。
可以想象当一个人面临困境和危险,没有人能助你一臂之力,完全靠自己去克服的时候,似乎有一种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意味。记得有一次去东北林区考察生活,迷失方向于深山老林之中,几天没有吃东西,喝水坑里带有小虫子的水,仅靠吃野果、捉几条蛇裹腹,才活了下来,那时也曾怀疑自己是否能活着走出来。
特别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几次去内蒙古考察,体验牧民生活的经历。在那无边的原野中走失了方向,之后空旷的草原和狼与我彼此相望。我非常庆幸的是他对我的到来既无兴趣也无恶意,似乎真的把我当成了他们一位特殊的朋友。为此我想近距离去观察、了解、和它们交往,通过这样特殊的体验和观察,使我对狼有了难以言表的感受,从此改变了对狼可恶的想法,它们那洁净质厚的皮毛外表与它们那冷酷狡诈而又镇静的眼睛和锐的嗅觉,形成了表里之间尤为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它们那利用群体去捕获猎物的本能和智慧,以及那执着和坚韧的意志,让我深深的震动和敬畏。让我在灵魂深处感受到那世界中最原始的生命和力量。
崇尚自然、尊重自然、探索自然是我艺术创作的源泉。人类与自然的共存与和谐也是我的作品主题。在1979-1989这十年间,我所创作的作品大多是反映在东北林区,少数民族的牧民以及伐木工人具有时代气息的剃光头内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伐木人》《银雾》《顺山倒》《牧归》《一只古老的歌》(在这片树林里》(鄂温克的男人》(鄂温克的女人》《逝去的红叶》《蒙古少女》《归》《牧女》等一大批作品,从而获得政府十年创作优秀成果奖。
从题材中能感受到那种原始的、生生不息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美就像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一样朴素而真实,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一切打动我的心灵。每次考察体验生活回来,我都会使自己的创作灵感和热情持续很久,同时,我也感悟到一种最原始而又最有生命力的美。随着我的灵感与画笔在纸上的不停舞动,创作出很多作品,被画界称之为一名年轻有为的多产画家。
9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中国画的表现内容和绘画形式也面临着一个如何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重大问题,现代绘画创作随着审美的多元化发展,表现内容与题材越来越广泛,无论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习俗及人类进化,都必然有所变革,但变革也未必都是正确的,有些东西发展下来,继承下来,而有些东西没有发展下去就被淘汰,这就是艺术的规律。大家都在遵循规律去发展自己。为此,画院的青年国画家们都有了强烈的使命感。在辽宁,我们十名青年画家为了推动国画的改革与创新,举办了“十名中国画新人新作画展”。反响非凡。新老画家也为此展开了辩论,同时,自己也站在绘画改革的先锋行列之中。
我一直认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画家个性特征对生活理解所决定的,每一个画家都有表现出自己的绘画风格,所以每幅画的表现形式是反映了一个画家对他所表达的内容或主题尝试理解后的体现,例如《逝去的红叶》就是幅内容和表现形式与手法的完美结合。使它有清新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代表了一种新时代的中国画。
有的人认为我的人物画在严谨造型脱俗的结构中,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同时又渗透着一种以生命永恒意义的追求与眷恋,这也许体现了我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尊敬。1995年,我应外国友人的邀请,第一次来到加拿大举办我的个人画展,那是一个为中加文化交流起到具有积极推动意义的画展。从此以后,我就有机会相继访问加国的不同城市,他的地域地貌,风土人情,以及具有特色的多元文化,从另外一个层面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为了更深化这种特殊的灵感,在移民加国后的几年里,除了讲学授课,我用大部分时间去考察和体验加国生活。就像当年只身一人走进东北林区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这次走进了温哥华西北的原土著居民保护区,接近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区域。此期间的作品中,大多采用了单纯的表现形式,一种原生态、古朴、自由与力量的感觉。
在我移居加拿大的第九个年头,我创作了具有加国特色的许多作品,更让自己引以为傲的是,2007年,我成为了加拿大有史以来第一位为省长画肖像的华人画家。那是阿尔伯塔省的第十二任省长一罗夫·简欣,此像悬挂在省议会大厦。是加拿大100多年首位华人画家获此荣誉,被誉为政府官员肖像画家,当时在加西各界中英文媒体都广泛报道。
2008年《多元文化·加拿大》作品被悬挂在市府前丘吉尔广场,2011年考察加拿大西北部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文化艺术,行程几千里,历尽艰辛与当地的艺术家交流、探讨,并在埃德蒙顿、温哥华、卡尔加里、美国休斯顿、洛杉矶等地举办多次展览,现任加拿大国际艺术家协会主席。


2017年02月09日

艺 术 家
郑新雨
参展作品